会议简介
国际催化大会是世界催化学术领域内规模最高、影响最大的会议,被誉为国际催化领域的奥运会。
我国从1980年开始参加国际催化大会,一直希望能将其引入中国,先后在1988年、2000年、2004年申办,但均未成功。近年来,我国催化工作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相关研究工作在国际催化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大幅提升。
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中科院院士李灿表示,此次申办成功是我国几代催化科学家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标志着我国催化领域已具备了国际水平的竞争力和国际范围的影响力。
李灿认为,第16届国际催化大会在我国举办,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催化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催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提供一次让国际催化界了解中国、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我国相关研究走向国际的契机。
第16届国际催化大会将于2016年7月3日~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届时,来自全世界催化学术界、工业界的专家学者预计超过3000人将参加这一盛会。
第十五届介绍
2012年7月1-6日,第十五届国际催化大会(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atalysis)在德国慕尼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的2200余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主题为“从基础研究到催化剂设计及新技术开发”(“From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to catalyst design and novel processes”),共安排了6个Plenary报告,2个Award报告,15个Keynote报告,9个Invited报告,240篇口头报告和2000多篇墙报。报告内容涵盖了精细化学品和药物中间体合成、生物质转化、创新的催化技术、绿色合成、环境催化、纳米催化、光催化、有机金属催化、生物催化、加氢精制、催化裂解和C-C耦合、烯烃制备及转化、合成气制备和转化、工业催化、催化理论计算等目前国际催化界重要的研究方向。此外,本次会议增加了一种新的报告形式,即在墙报投稿中组织了44个特定主题的Symposia和简短的口头报告。这次会议上,荷兰Utrecht University的Bert Weckhuysen教授获得国际催化奖;英国Cardiff University的Graham J. Hutchings教授获得Heinz Heinemann催化科学技术奖;42名青年学者获得青年科学家奖。国际催化理事会主席李灿院士主持了国际催化理事会会议,在国际催化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发表讲话,并主持了国际催化奖颁奖仪式,分别向Bert Weckhuysen教授和Graham J. Hutchings教授颁发了国际催化奖和Heinz Heinemann催化科学技术奖。
我所共有30多名职工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李灿院士与包信和院士分别作了题为“The roles of cocatalyst and junctions in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utilizing solar energy”和“Unique catalysis chemistry of nano-confined systems”的Keynote报告,范峰滔、王冬娥、王峰和李金哲4位青年学者获得青年科学家奖。
在本届会议期间召开的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工作会议上,中国催化学会成功申请到第十六届国际催化大会的举办权,第十六届国际催化大会定于2016年7月3-8日在北京举行。在大会闭幕式上,播放了中国催化学会为第十六届国际催化大会制作的宣传片,介绍了我国催化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北京的悠久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发展,加深了与会代表对中国以及中国催化学术领域的了解。
国际催化大会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高、影响最大的会议,为全世界催化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平台,我所此次有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是本届会议中出席人数最多的单位之一。我所在此次会议上展示了日益强大的催化科研实力和最新研究进展,提升了我所在国际催化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文/马艺 图/范峰滔、王翔)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当时定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后几经更名,1962年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六十多年来,大连化物所通过不断积累和调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2010年8月,大连化物所在“创新2020”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将所发展战略修订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
大连化物所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于2011年10月启动了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DNL)的筹建工作,DNL是我国能源领域筹建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共规划筹建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低碳催化与工程、节能与环境、燃料电池、储能、氢能与先进材料、生物能源、太阳能、海洋能、能源基础和战略、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等11个研究部。大连化物所还拥有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大连化物所围绕国防安全、分析化学、精细化工和生物技术广泛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设立化学激光研究室、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和生物技术研究部等五个研究室。另外,大连化物所还与国外著名大学、公司和研究机构联合设立了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法可持续能源联合实验室、中德催化纳米技术伙伴小组、中韩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和DICP-BP能源创新实验室等十几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自建所以来,大连化物所造就了若干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及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先后有16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引进百人计划42名。截止2012年底,全所共有职工1028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46人。大连化物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培养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具有化学和化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审批权,截止2012年底,共有博士生导师105人,硕士生导师189人,在读研究生76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13人,硕士研究生253人。已培养研究生1938名,其中博士1181名。设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94人。
1956-2012年大连化物所取得科研成果750多项,曾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3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奖励85项,中科院、省部级一等奖70项。
1950-2012年发表论文总数1360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2023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发表SCI论文7238篇,12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Angew. Chem.、JACS等学术刊物以及相关学科顶级刊物上。出版科技专著57部。
截止到2012年底,我所累计申请专利3678件,其中发明专利3438件,累计专利授权166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77件,累计申请国外专利220多件,其中PCT申请150多件,获得国外专利授权50多件。
大连化物所主持出版国内催化领域和色谱领域核心期刊《色谱》和《催化学报》以及英文学术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能源化学)(原名为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天然气化学),2013年1月更名)。其中《催化学报》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能源化学)被SCI-E收入。